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大明元辅 > 第242章 年前(上)

第242章 年前(上)(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兵部这边的情况则麻烦一些,因为相较于去年和今年,他们为明年做出的财政预算提高了着实不少,梁梦龙亲自带着四位侍郎中的三位同来,便是让三位侍郎分别说明——戎政侍郎不必来,因为京营现在是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出钱出力,户部不插手那一茬。

兵部来商议预算,规格很高,排面十足,但其实归根结底来讲,花钱变多的原因主要出在高务实早有预计的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当然是战前储备。大明明确态度要一举覆灭残元,这事已经有好几年了,由于之前皇帝态度坚决并且发力过度,甚至还闹出了西北之乱。

不过在高务实平定了这次叛乱之后,皇帝干脆把财务工作交给他来办。让他干财务,当然不是让他否决这个国策,而正是让他更好的执行这个国策。

昔年永乐朝,成祖五伐漠北时,以那样雄厚的国力也要进行战前储备,何况当前?更何况此番大明还不是以驱逐察哈尔蒙古人为目的,而是要直接连锅端,这需要储备的力量显然会更多。

方向要正确,是指实学派改革始终要记得自己的目的。改革不是为了实学派及其官员们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确保大明这个国家能够通过改革获得好处,于国于民都要有益。既不能是损公肥私,也不能偏重某士农工商某一阶层,导致国家不稳,治理失序。

措施要精准,是指实学派官员们在具体的工作措施当中要有针对性,要能实际解决问题。这一点高务实非常看重,并认为这是实学派与心学派的一个极大不同。

他当时便强调说,跻身于实学派的官员,一定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不能遇事就打太极,得过且过,把问题推给接任者。

推进要有序,是指改革的推进要有计划,不能盲目。改革一定要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做的事情要能给后做的事情提供基础。

他举例说,就好比现在大家都知道海关税的重要性了,但如果没有之前的开关,没有京华大笔投入建设海港,没有建立舰队打击海盗、逼迫沿海私商放弃走私入境为“良商”的话,那现在一年能收的银子,可能也就还是之前那十来万两,怎么可能翻了将近三十倍?

永乐朝的时候虽然已经有了火器部队,但当时的火器与现在不能比,火器部队在军中的比重也不能比,于是消耗自然也就更不能比。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自俺答封贡以来,大明从土默特购入的战马已经越来越多,朝廷的军马存量年年上涨。战马的消耗与驽马不同,非战时的食物虽然不需要顿顿喂精饲料,但隔三差五还是得喂一些以免掉膘或体质变差。

然而对于大明而言,还有更麻烦的事:精饲料固然价格贵,但如果吃草,也需要更多的马场才行——前者还能花钱解决,后者反而是更大的问题,因为大明的马场并不多。

如果九边只是如以前一样,拢共才几万骑兵,那草场的压力还算不太大,基本能将就过去。可现在的局面早就不比当年,封贡十八年了,大明九边的骑兵已经差不多有十几万,战马存量高达三十多万匹,什么马场经得住?

就算前次高务实拿下大宁,获得了部分关外马场,而后又在辽南之战后获得了辽河河套马场,但也供应不起这三十多万匹战马——何况也不能把骑兵全放在这两处啊!

步调要一致,指的是实学派内部要保持团结,推行政策的时候要能齐心协力,而不是互相扯皮拖后腿。

这一点看起来有些像高务实要树立个人权威,但其实他的出发点还真不在这。整个派系团结起来做某件事的时候,除心学派之外的其他派系或无派系官员哪怕持不同意见,也一定不得不斟酌一番。

甚至就算是心学派,通常也不会很乐意与实学派发生激烈的冲突,这一点在申时行当政时期是非常明显的。当然,王锡爵回京之后,心学派的作风有日渐转硬的趋向,不过也没有完全变化罢了。

言归正传,两署十三司中除了两位侍郎和各司正副主官之外,其余具体负责办事的官员清一色由举人身份的候补官员充任,基本都是八九品的小官。

这些官员人数虽多,俸禄倒不高,吏部来高务实这里商议,本身也只能算走个过场,毕竟高务实自己设立的机构,不可能不管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