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群芳寻踪 > 第一百七十章:学堂等系统

第一百七十章:学堂等系统(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当然,天资并不是最重要的,后天的勤奋刻苦程才是决定因素,许多孩天资过人,但他们生性懒惰不求上进,便逐渐地泯然众人,真正笑到最后的有两种人,天资过人且勤奋刻苦的,天资一般非常勤奋刻苦的,反观那些天资过人却生性懒惰的、天资一般却生性懒惰、天资实在差的都陆续被淘汰了。

中堂生的教材亦是金良召集襄阳内所有士,包括卢植、蔡邕等海内大儒宗一起编纂的。

中堂所的礼,便《礼记》里面有些荒谬不合时宜的都被金良大刀阔斧地删减了,尤其是诸多者如董仲舒等人对礼记的注解,简直是糟粕之至。当然更重要的是练习礼仪,有些不适合这个时代的礼仪也被金良删去,添加了握手礼、拥抱礼、亲吻礼、军礼等新式礼仪。

中堂所的乐,在小堂的基础上,更富有实践意义,有这些生组成的乐团、舞团、唱诗团,已经成了中堂所在的乡镇、县城等地方上每次庆典的主要表演团队,而且不像后世那些可怜的孩站在寒风中冒着大雨去给那些有人撑伞的混蛋们免费表演,他们都是有报酬的,全部由这些乐团、舞团、唱诗团留作运营经费,吕布要让他们在小小年纪就要会**、会经营。

中堂所的射箭,亦有实践意义,每个月他们都有射箭比赛,都有打猎比赛。从仆丞田畴的牧马场里拨给中堂的马匹比拨给小堂的多出一倍,基本上每五个孩能轮到一匹马,他们可以轮番骑乘,锻炼马术,在中堂里已经开始教授马球课程,每周都有赛马、马球比赛。

等到第年,中央大堂第二期的一千多师范生毕业以后,便开始在各个亭的邬堡分设小堂,在县里或大的乡镇里设置中堂。+顶+点+小说中堂面向所有十岁到十五岁的稍微有些基础的孩,当然这些孩要通过五选一的择优录取的选拔考试才能获取进入中堂的机会。

之所以设置这个选拔考试,金良觉得大部分天资鲁钝的孩还是只接受一定的启蒙教育就够了,只要他们能看懂中央官府发放的中央日报,能看懂中央军的告示,能有意识反抗世家大族的统治,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孩,就够了。

毕竟这个时代还是须要大量的自耕农、商贩、奴仆、佃农,若是让他们轻易上了中堂,再轻易上了大堂,只会让他们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以为自己能做臣武将,便不屑于做普通的工作。

在原来的时空,他看到多这种情况了,大一开始扩招,很多原本考不上的大生都能挤进大校门,他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殊不知,在当局的眼里却成了有凭的民工,他们被生生拔高了,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初入社会的头几年很是痛苦,直到放弃了天之骄的架,适应了社会,才逐渐快乐起来。

金良不能坐看凭投胎好坏来选择人才,只能给大家一个平等的机会,谁的天资好又肯努力,谁就有进一步的机会。

中堂的员同样也编入童军,辅助地方郡县乡兵做好警戒,在战争状况稳定的情况下,中堂的部分射箭高手还会登上城楼,在郡县乡兵的保护下,向来犯的敌军射箭。金良一直坚信,到的东西如果不能迅速转化成生产力战斗力,就白了,纯粹浪费时间。

金良掌控的司隶地区有六万人口,六万人口里十岁到十五岁的男女少年加起来,总共有五十多万。五选一的择优录取考试以后。升入中堂的只有十万人左右。金良便在每个县城设置一个中堂。一个县城,便有一个中堂,每个中堂大概有一千名生,每个中堂一开始只有五个老师,这一千个生刚升入中堂自然是中堂一年级,按照金良的十年教育编制来说,他们算是五年级的生,中央大堂毕业算是十年级。

第一批员大概有在第一期拨给中堂五名教师。平均二个生才能摊到一个教师,而且还有那么多科目需要教授,一开始也只能采用优秀生助教的方式,即便是后来师资力量雄厚了,优秀生助教的传统还是延续了下来。

中堂只设置年,不分初中堂和高中堂,习的课程基堂的升级版,比小堂稍有不同的是中堂的生在每个年里的寒暑假里,都要去中央军军营里做军事训练。

金良想让整个汉民族强盛起来,全民皆兵跟全民教育就必须结合起来。实行的是军国主义教育,所以生时期的军训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战乱年代,更要加强,最起码要让他们面对敌人有自保之力。

金良发现,人跟人的天资相差就是很大,有些孩天生聪颖,能够在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其他孩要一年才能完的内容,按照金良颁布的教育制,这些孩可以跳级,只要通过跳级考试,就可以接连越级,以至于有的愚钝孩十五岁还在小堂读一年级,有的孩十岁就越级到了中堂读七年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