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道德经讲义 > 道德经讲义 第2节

道德经讲义 第2节(第3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文所言之虚心、实腹、弱志、强骨,说的都是无为之道。

“常使民无知无欲”,其义是教人返朴归真,返本还源,由后天复返到先天。人自降生成长,有了后天知识之后,先天本性便被七情六欲所蒙蔽,先天智慧亦被后天识心所湮没。所以纯粹以后天意识用事,堕(duò)入贪嗔(chēn)痴的苦海中,自造业障,自害其性,轮转于六道(指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难以拔脱。人们若能知有欲有知的害处,便自然“使知者不敢为也”。

圣人慈悲教化,化民以道德,教人要抑制后天欲望。开发先天智慧,以先天驾驭后天,以无为之道治理心身,以恬淡之心处世应物。能如此,天下自然归于无识无欲之先天大道。民无知而自朴,无欲而自正。圣人既以无为之道治民,人们也会保持淳朴的自然之性,不敢炫耀机巧之谋,不敢施以狡诈之心。同入无为,乐享天真。这是以德化民之根本,而并非无知者所言的“愚民政策”。

“为无为”,是说“道”的体性是“无为”,而道的功用,却是“无不为”。“为无为”就是用中之道,就是大道之一。概而言之,就是立于旋极,心处无极,运用太极。是体用的完美结合。若能使人民效法天地,常处于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之道,虚无自然,无执无偏,则天下德化,民风纯朴,百姓自安。修真人心能常处“无知无欲”之境,自能以以无驭有,行“为无为”之事。无论治心治身,处世应物,心君自能清明,身体自能康宁,道果自可成就。

道家佛家把人的欲心归纳为“七情六欲”,即“喜、怒、哀、乐、爱、恶、欲”。并且将人世间一切物质世界的事物,凡是心中沾染执着,产生贪爱留恋欲望者,都看作是欲。例如情欲、爱欲、色欲、物欲,凡有贪图之心者,都算是欲。欲又有善恶之分,善欲可与信愿并称,恶欲可与坠(zhuì)落衔接。尤其是佛家戒律,视色欲、物欲如毒蛇猛兽,为害生命与道业甚烈。这与太上的“不见欲,使民心不乱”同出一辙。魏晋以后,儒释道三家文化相结合,才汇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轻视物欲,偏重乐天知命,安于自然生活的思想,便普遍生根。

空净师有句名言:“人心是一个很矛盾的怪物”。许多人在道理上,也能明白无欲无私符合道性的要求。但遇到实际问题时,自己总难免缠缚在欲网上打转,钻进欲圈中走不出来。所以要彻底放下人心欲望,确实是件难上加难之事,非大志大愿者,非有咬钉嚼铁的精神,难以超越心头山上的云遮雾障,难以渡过苦海达彼岸。对此,每个持正真修者,都会有辛酸的泪水和刻骨铭心的感受。正如一位修证者发出的心声:“修真苦,修真难,万般诸苦犹可忍,放下人心最苦难!”可见欲心之顽固!

修真人要能做到:对于种种可见可欲之事,心不起,念不动,心地清静自然。世俗间的幻境甚多,名誉地位、金钱享受,灯红酒绿,花前月下……等等诱人之欲,无处不有。若能心地空明,不见于物,惟见于道;处物应物,不留于心。岂有一物可求?既无物可欲,心君自然安泰,幻缘岂能摇动?学道之人,果能空其心,视物如幻,此心不静而自静;心既清静,何以能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圣人之治”,是说圣人治身与治国相同。所谓“虚其心”,主要是讲修心炼性,以性带命的功夫。也就是要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之义。虚心是美德,圣人心地虚灵明妙,荡荡空空,无一物所系,无一毫尘垢。无嗜欲,无乱烦。柔弱谦和,平易近人,处下不争。故曰“虚其心”。“虚其心”就是改造世界观,离情弃欲,去掉私心,这是最重要的修道前提。如果没有这一步克己功夫,就很难达到心清静,性空明的境界;更难迈入“实其腹”的境界。即使终日炼气,意守丹田,仍然跳不出常人的规则,难以做到性命双修的升华。一个人真能做到“虚其心”,无欲无妄,心如止水。自然就可以达到吕祖在《百字铭》中所说的:“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祖宗,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吕祖这一百字,就是对“虚心实腹”的最好注解。

【本章说解】

此章名为“安民”。安民即安心。圣人秉天地之元炁而生,聚道德于一身而存。以无为之道教民,所以万善具备,万德周身。无私无我,无余无欠,无亲无疏,无分无别。济物之心无穷,忧民之心重重。天地虽大,圣人之德与天地同广;万民虽多,圣人与万民同其心。所以圣人不显山,不露水;不以聪明才智露于世,不以所能惑于人。倘若少有能所欲之心,少有聪明才智的显露,少有异常功能的炫耀,那便是有欲有为。此等所为,都是落入了后天的尘迹,都是无道的表现。自古以来,无论是功高天下的大德者,无论是德贯古今的大智慧者,从来都是效法天地之道,默默奉献,含而不露,功成身退。故圣人能以无为之治,安天下人之心。

此章经要,要在谈“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太上所说的“无为”,是言大道虚无之体,并非不为;而是不主张妄为,不用后天欲心去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相反相对立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相生相成的关系。有为与无为,就是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太上在本章中又引申出不争、不盗、不乱,以至于无知、无欲、无为。最终归结为“为无为”,这既是一个由后天返先天的过程,也是有为与无为的最好结合点。

人生存在这个有形世界,要生存,要发展,无论做人作事,无论学道修真,天天都在“为”。不为何以立命?不为何以为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为?以何种心态去为?以无私之心奉献社会,将小我溶于大公之中,则心中无私天地宽。其所为当为之事,为之有理,既能利己,又能利人,何乐而不为?怕只怕以一颗污浊的私欲之心,去为争名争利之事。其所为不仅害人,更在于伤己,乃至为害社会,那是罪恶之为!

对于修真者而言,“为无为”更有一层深义。不仅要无欲无私,心地纯静;更要在“为”中学会“无为”,身在尘中不染尘;在闹中去取静;在尘中学脱尘。经受顺逆正反的风雨洗礼,承受社会熔炉的冶炼。磨成一颗金刚不动心,造就成为大道器。造到无心无欲,无物无我:有无结合,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则道果垂手可得!

“实其腹”,主要是讲炼命促性的功夫。即怀道抱一,意守丹田;神凝气聚,神气合一;精全髓满,真炁充盈;百病不生,乾体康宁。乃至神清气足,理备道全,结为金丹,养育圣胎等,这些都是“实腹”之义。圣人腹中包藏宇宙,涵养万物,心可上通天,下透地,与天地合为一体,与天地共长久。德深功高,积累深厚,能无为而无不为。故曰“实其腹”。

“实其腹”就是炼气的功夫。历史上先辈们对“气”字有大量精辟的论述。气有多层含义。有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气;有空气之气,即人呼吸之“气”;有人食五谷后化生的水谷之“气”;人体内又有营气、卫气、真炁、邪气等等。气是人体生命三大要素之一,人一刻也不能离开气。古有“三寸气断,命归黄泉”之说。人一口气上不来,就意味着死亡。

“实其腹”的真义,就在于一个“炁”字。此“炁”字由上无下火组成,内含天机。就层次而言,此炁来自宇宙本源,为先天无极的光炁混合状态,是含有道性的高能量、全息性的精华物质。它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本源,也是人体性命两大系统的根本。有此炁即有此命,无此炁则命不存。人的生老病死,皆与此“炁”密切相关。修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生命升华。在腹部下丹田安炉设鼎,吸聚天地精华之炁,剔除体内陈渣,去阴增阳。使真炁充盈,水火相济,初而达到身体健康;进而步步凝炼升质,使体内五气朝元,三花聚顶;终而使人体光化炁化,性命合天,达到复返先天,与自然相合,而尽享长生久视的天人合—之乐。

“弱其志”,比如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便是弱志之义。又如赤子之无心,无知无识,神定气和,柔和谦让,与世无争。一言一行皆不敢自恃自傲,严以律己,谦以待人。即使为国家、为天下作出巨大贡献,亦不敢为天下先。道在于柔,不在于强;德在于顺,不在于背。人能弱其志,不与物争;敛华就实,谦美之德自然归之于身。若以人心用事,处处争胜好强,自夸自傲,显能露才,这都是“强其志”的表现,不合道性法则。

所谓“强骨”者,就命体而言,就是真精重聚,真炁充盈,髓满骨坚之义。就其心性而言,就是要以道德战胜自己的人心私欲,而不是以道德求胜于人。此两者就是“强骨”之义。以德胜己者,谓之“强骨”;以能求胜于人者,谓之“强力”。强骨者,有自强不息之妙,有勇猛精进之心。修真是伟大的人体生命科学事业。在实证的前进路上,必然是荆棘坎坷,千难万险,魔关重重。面对种种考验,惟有此种“强骨”精神,惟有不畏艰难险阻的坚刚骨气,才能勇登彼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