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 第58章 钱果然是万能的

第58章 钱果然是万能的(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到了南宋之后更不得了,因为失去大片国土,要筹措军费,还要北伐,朝廷专注开始卖官。

这时朝廷官方经常有公告出来,直接明码标价。

李纲时期,南宋文臣武臣一起卖,文臣自宣教郎到迪功郎,武臣自修武郎到承信郎。

像宣教郎是六万贯,迪功郎是一万贯,这时官价就渐渐上升了。

到建炎三年,修武郎四万五千贯,秉义郎三万五千贯,八品已经卖到三四万贯。

“如果请陛下特奏呢?”赵与芮道。

“陛下已经为沂王特奏了三个,再去特奏?怕?”魏了翁不是很赞同,这种叫皇帝大开后门,随便封官,显然不妥。

“荫补还要考核,其实还可以买官。”这时李师国沉声道:“现在看来,买官是最合适的。”

赵与芮不可思议,南宋还能买官?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卖官鬻爵的事,两宋也不例外。

到了嘉定年间,低级军官和中高级军官卖的相当红火。

朝廷主要是卖低级军官,价不如文官,进武校尉才三四千贯。

但有些位高权重的大臣,私下卖起高官,价格让人震惊。

特别是韩侂胄当权时,其亲信赵师旦“招权纳贿,其门如市”,禁军自三衙到江上诸帅,无不能卖,全明码标价。

高级军官从十万贯到几十万贯都有,也难怪北伐会失败。

除了有位高权重者私下卖官,两宋还有朝廷公开的卖官行为。

两宋卖官的目的,基本都是为了筹集钱粮,这在南宋中后期更加的明显。

庆历初,大理评事一职卖到一万贯,当时的官价还比较低,九品的主簿、县尉才六千贯,一万贯买正八品的殿直。

北宋前期,卖官主要还是卖地位和名分,且每年卖官数量有限,但大观四年(1110)年,因朝廷在西北作战缺乏军需,便开始大肆卖官,当时将仕郎是最低一级的文官,朝廷卖假将仕郎,是代理和准官员的意思,定价三千两百贯,却供不应求。

大量豪滑兼并之徒以及市井之人,纷纷因此混入官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